未来零售业的核心关键(修订完整版)

昨天因为时间匆忙,写了篇虎头蛇尾的文章。今天把它修改完善,提交完整版。

future_retail

作为咨询顾问,第一次拜访陌生客户,不友好的客户有时会提出苛刻的问题。比如说,我们这个行业很特殊,你有行业经验吗?咨询师服务各行各业,不可能在每个行业都有实际工作经验。但是咨询师具备专业能力,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陌生领域的专家。对于挑剔的客户,我有可能会淡淡地说,你们行业也没什么特殊的,行业差异主要体现在一些业务特征上,抽出行业业务关键特征,世界上所有组织其实没有本质差别。

所以,我面试作咨询的候选员工时,经常会提这样一个刁钻的问题:明天一早你要去拜访客户,你今天夜里才得到通知,在此之前你对这个客户、这个行业闻所未闻,你如何像专家一样在客户面前侃侃而谈?面试问题当然并无标准答案,重点是考察候选人的思维能力。不幸地是,多数候选人对这种问题都给出了干巴巴的答案,完全没有想象力。要知道,对咨询师的重要要求就是必须有足够的想象力,因为只有想象力能够解答世界上本来并无答案的问题。

对于零售行业,我确实是外行。然而我是胆大妄为的外行。我敢于不懂装懂,以外行冒充专家。所谓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没准我还没搞懂,却在胡说八道中让你觉得你突然明白了。

那么,下面就是我对于未来零售行业的三大“昏昏”。

一、服务产品化

中午吃饭的时候,旁边有个卖手机的小店一直在反复不断地播放中国移动的4G广告,噪音大到其实根本听不清在说什么。店主大概认为,不停叫声那正是小贩的本能啊,不叫卖就不会有生意。

我问同事,同一款手机,假如他们从厂商进货时价格一样,何以甲店加价200元轻松售出、乙店只能加价100元却还是卖不动?这增加的价格部分,价值从何而来?我又追问,这卖手机的小店,它究竟是在卖什么,它真的是在卖手机吗?

你会说,废话,手机店当然是卖手机。然而同事也是资深的咨询师,她知道我问题背后的含义。她说,对哈,它和我们咨询顾问一样,其实提供的是增值服务,服务好的可以卖200元、服务不好就只能卖100元。

正是如此。女生肯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一个售货员对你的风格比较把握,她推荐给你的服装搭配特别适合你,也不会像笨蛋售货店一样明明你穿了不好看她也硬说好看好看,你就会对她产生信任感,她也就容易把东西卖给你。一来二去,你就会对那个店和那个售货员产生忠诚感。这,就是顾问型销售。

通常可能认为,零售是典型的贸易企业,赚的就是进货和出货的价差。其实传统来说,零售银行也和普通的零售业并无本质差别,因为银行的传统业务,就是赚取存款和贷款的利率差。然而银行早就创造出各种产品概念,用来描述银行所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银行并没有卖任何具体有形的东西给你,它所有的产品就是各种价格不同的服务。

同银行一样,电信是另一个强烈依赖IT的行业;同银行一样,电信也用产品概念来描述它的各种电信服务。刚才我批评的中国移动,产品数量多达1000多种(或许现在更多),而无论是哪种产品,无非是各种服务的套餐包,传统话音+增值服务+流量包等等。即使中国移动现在玩命卖手机,甚至成立终端公司来管控手机业务,可它与手机零售商的业务特征完全不同,手机不过是中国移动的各种套餐产品的组成部分而已。正如我前天介绍的乔布斯打造苹果零售店,他提供给顾客的数字生活方式,而不只是苹果电脑,而他的天才之处在于,生活方式从零售开始,零售店本身就是他产品的构成部分。

相比之下,零售业还差得太远了。无论是超市卖场、还是百货商店,通常给人的印象,仍然是在卖那些商品,而鲜少有人把商品打造成解决方案,在解决方案中提供增值服务,从服务产品中赚钱。

我认为,零售业服务产品化,并不只是价格策略或价格套餐包那么简单。价格战超市天天打,买300送100之类的营销举措百货大楼经常搞,为什么传统零售业,已经被淘宝挤兑得快找不着北了?因为淘宝有着与传统零售迥然不同的价值主张。因此我认为,零售业打造服务产品的三大关键是:

  1. 确立价值主张。正像我以前说过的,如果你的理念就是做个小贩谋生,你一辈子都将是个小贩。超市是卖日杂的吗?不,超市曾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未来它将如何进一步改变和影响人们的生活呢?百货大楼是卖服装的吗?不,中国的百货大楼事实上是经营房地产的,未来它将如何向淘宝学习,把空间和时间都拿出来出售?
  2. 定位目标顾客。聪明的零售商早就懂得定位理论。比如,7-11并不一个普通的超市,它面向的顾客群是经过设计和仔细考量的。百货公司如果是淘宝,它的客户就是在里面租地方卖服装的,但是它为了服务好自己的客户,自身服务应该以最终消费者为中心。在未来,零售商已经分不出online还是offline,它的目标顾客究竟在哪里?
  3. 开发服务产品。服务产品并不是由所出售货品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像金融、电信目前的做法那样主要是一些价格套餐的组合。服务产品的构成要素中,需要考虑顾客体验,需要考虑交付渠道,需要考虑总体价值。总之,顾客不再是购买商品的功能,而是购买一种感觉,只有服务产品才能个性化地满足顾客的要求。

二、以消费体验为中心

前两天有朋友告诉我,她和家人去买电视,惊讶地发现长虹电视无论是样式、功能还是色彩,都超出旁边其他柜台上的产品,而价格还便宜不少。性价比这么好,家人当然就买了长虹了。但最后一件小事把她和家人“气腾”(四川话很生气的意思)了:花几千块买台电视,上门安装居然非要收30块的安装费!

我和长虹的朋友聊起这事,朋友说还有更邪门的呢:有人送礼送了一台电视,事先已经付好货款,自然上门就不收钱了。但工人上门安装时,要收取1元的支架钱。谁缺那1元钱呢?本来开开心心的收礼人,只能像是吞了只苍蝇。

我在这里批评长虹,长虹其实也很冤枉。按照目前的流程,长虹作为生产商,产品出售后的那一段是不必过问的,因为那是经销商和服务商的事。但消费者不可能、也不应该了解那么多。消费者才不管业务链条整合的事呢,人家买了长虹电视,如果体验不好,挨骂的只能是长虹。它实实在在地证明:以消费者为中心,不是用口号喊喊就可以的。

零售业如何以消费者的体验为中心?前天我讲过,乔布斯作出了榜样。乔布斯既然觉得苹果电脑不是计算机,而苹果零售店是为顾客提供数字生活方式,他让他的零售店一切都围绕消费者。零售店的整体形象为了让顾客深受吸引;店内的商品布局围绕顾客的使用流程,而非电脑的配置和性能;天才吧的设计为了让顾客感到被尊重……总之每个细节都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甚至为了顾客不惜成本。

宜家也是以顾客为中心的。宜家的家具为什么受欢迎?首先是名字起得好,你见过哪个外企像宜家一样,把名字起得这么温暖人心?宜家像苹果店一样,并不要求店员推销商品,而是要求把客人服务好。宜家的顾客体验也早就超越时代,店面设计整体以顾客生活为样本,并且比顾客更有品味。有人可能觉得宜家的网站很烂,只能浏览不能订购,其实那是故意设计成这样的,一方面网站是增加体验维度的,但另一方面,如果你只是浏览网站便下单,你的体验实际是不足的,你很可能购买之后又退货。相反地,同样是卖沙发的,你去看看一般的家具店,售货员都是在吹嘘做工好、皮质不错、厂家品牌硬等等,也就是传统的叫卖方式。这样的方式,常常导致顾客把沙发买回家发现不合适,然后家具店还不给退货。那何止是不以顾客为中心,那和骗钱有什么区别呢。

零售业也正在努力。如果你留意,你会发现很多商店越来越不像商店了,很多店家一半以上的面积不是用来卖东西、而是用来给消费者提升体验的。你也会发现,实体零售越来越成为综合体,因为顾客不只要购物、还要吃饭,顾客不只要自己爽、还要孩子高兴,顾客不只要明亮宽敞、更要体贴入微。

当然,目前的零售仍然做得很不够。尤其是,如果你以我的看法为标准:

  1. 一致性的体验。不管你在哪个地方,走进同一家Macy’s,体验到基本相同的服务,这是目前水准的一致性顾客体验。一致性不等于标准化,在未来,你还会要求从线上和线下得到一致的体验。尽管时间在流逝、你的需求在变化,你希望你的感受是一致的,因此所谓一致性是需要与时俱进的。
  2. 个性化的体验。如果你是男性,你不喜欢看到化妆品广告;如果你不喜欢体育,你讨厌球迷的高谈阔论在你面前出现。零售业的个性化体验,便在同一场合,不同顾客的体验不同,通过同一系统,不同的顾客得到不同的服务。即使是同一顾客,在高兴和不高兴的时候、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时候、在购买产品和没有购买的时候,所享受到的体验也是不相同的。
  3. 有价值回报的体验。乔帮主的零售店投入不菲、成本高昂,但是苹果一点都不会吃亏,它们为苹果以少数出货量却赚得行业大部分利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站在零售商立场,所有的顾客体验都只是看起来免费的,所有的体验投资都必须是有回报的。目前,一些零售企业被电商弄得晕头转向,甘当在线销售的线下实体试衣间,而不考虑价值回报,实在是既影响消费者体验、又把自己往坟墓里推的自杀行为。

三、跨越时空限制

据说,全球最著名的奢侈品,在中国都卖得超乎寻常地好,因为中国有钱人特别多。这些奢侈品的销售商,于是因势利导提供贴身服务,一旦有新品上市,不管你在哪里,都会把新品悉数送到你面前,挑满意的你留下,不满意他拿回去。至于结账买单这些琐事,那更是不需要你费心考虑。自动自发这个词,在这个语境下变得特别合适。

未来的零售业,要为所有消费者提供自动自发的贴身服务。前几天我写过一篇《只要你想要,我随时随地卖给你》,讨论过万物互联背景下,零售业为顾客提供跨越时空服务的技术可能性。当时我描述过这样的设想:当你在电影院看电影、或剧院看演出时,如果你喜欢演员的服装,你的手机能告诉你它在哪里有售,并能让它“自动自发”地和你一起回家。

这真不是遥远的科幻,大数据已经能够帮助我们做得很多。今天的现实环境下,许多零售店已经具备会员系统,能够掌握顾客很多的信息。像万达、大悦城等领先企业,已能通过WIFI、视频等跟踪系统,对准顾客进行跟踪分析,同时与收银系统、客户关系系统进行整合,分析了解顾客的关注度与实际销售之间的关系。目前这些分析或许还局限在客流密度跟踪、顾客倾向分析、顾客精准分群这些相对传统的数据挖掘分析,但在不远的将来,它们便能够:一、知道你是谁,你需要什么;二、不管你在哪里,不管在什么时间,都可以提供服务;三、物流、支付等麻烦事,都会处理于无形之中。

我在《大数据应用就是“猜心术”?》一文中,提到过一位百货零售公司CIO的追求。他说,他要让顾客空手而来、空手而去,中间所有过程都被被商场以产品化服务、一致性体验进行无缝处理。而在不远的将来,他的追求将变得落伍。顾客将会难以区分究竟是哪家公司为其提供服务,他所要做的,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而他生活方式中所需要的一切,将会自动自发地得到处理。

跨越时空限制为顾客提供服务,零售业面临的挑战有三:

  1. 个体全生命周期建模。我们每个的生命,将会全方位数据化,而这些数据将能够描述我们全生命周期的profile。数据将不仅能够把邓丽君的形象复原,更能描绘我们的生命历程,正如制造业已经能够通过数据仓库描绘产品的生命周期一样。所以我设想过,未来计算机将有可能取代作家,通过个体建模的抽象,生成人物与情结,从而让我的“作家梦”变得没有意义。
  2. 全球渠道整合。人类毕竟无法生活在比特的世界,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需要的价值体验,毕竟要通过物质的有形产品来得到服务。因此,跨越时空限制,就必须得让商品流通渠道变得无处不在。就像我很早以前开玩笑的,将来我想念西雅图的king carrot时,可以像网上FTP文件一样,从无形通道快速得到。
  3. 原子世界的高度仿真。我想买Livi’s牛仔裤,远在旧金山的零售店,能够让穿衣镜提供真实的试穿体验吗?我能够同时让生活在泰国的好友,评价我穿那件衣服好看不好看吗?当我试图希望斟酌一下,如果明年夏天我有点发胖,这件衣服还能否适合,系统能够帮助我感受到未来的时空体验吗?

延伸阅读

  1. 未来的购物中心什么样?
  2. 未来零售业生态
  3. 未来零售业的五大趋势
  4. 全渠道布局:零售业的未来
  5. 推动传统零售模式走向消亡的五大趋势
  6. 未来零售业会有哪些变化?

未来零售业的核心关键

earth_core

作为咨询顾问,第一次拜访陌生客户,不够专业的客户有时会提出苛刻的问题。比如说,我们这个行业很特殊,你有行业经验吗?咨询师服务各行各业,不可能在每个行业都有实际工作经验。但是咨询师具备专业能力,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在不熟悉的行业成为专家。对于挑剔的客户,我有可能会淡淡地说,你们行业也没什么特殊的,其实行业差异主要体现在一些业务特征上,抽出这些特征,世界上所有组织的本质并无差异。

所以我面试新员工时,经常会提这样一个问题:明天一早你要去拜访客户,你今天晚上才得到通知,在此之前你对这个客户和客户所在的行业闻所未闻,你明天早上如何像专家一样在客户面前侃侃而谈?面试问题当然并无标准答案,重点是考察候选人的思维能力。不过这样的问题也从侧面证明,对咨询师的重要要求之一就是必须有足够的想象力。

对于零售行业,我就是这样的外行。然而我是胆大妄为的外行。我敢于不懂装懂,以外行冒充专家。所谓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没准我还没懂,却在胡说八道中让你搞懂了。

那么,下面就是我的三大“昏昏”。

一、服务产品化

中午吃饭的时候,旁边有个卖手机的小店一直在反复不断地播放中国移动的4G广告,噪音大到其实根本听不清在说什么。店主大概认为,不停叫声那正是小贩的本能啊,不叫卖就不会有生意。

我问同事,同一款手机,假如他们从厂商进货时价格一样,何以甲店可以加价200元、乙店却只能加价100元才能卖掉?这增加的价格部分,价值从何而来?我又追问,这些卖手机的小店,它们究竟是在卖什么,它真的是在卖手机吗?

你会说,废话,手机店当然是卖手机。然而同事也是资深的咨询师,她知道我问题背后的含义。她说,对哈,其他他们和我们这些顾问一样,其实卖的是服务,服务好的可以卖200元、服务不好就只能卖100元。

正是如此。女生肯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一个售货店对你的风格比较把握,她推荐给你的服装搭配特别适合你,也不会像笨蛋售货店一样明明你穿了不好看她也硬说好看好看,那你就会对她产生信任感,她也就容易把东西卖给你。这就是顾问型销售。

传统可能认为,零售是典型的贸易企业,赚的就是差价。这让我联想到商业银行。银行的传统业务,就是赚存款和贷款的利率差。然而银行早就创造出各种产品概念,用来描述它所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银行并没有卖任何具体有形的东西给你,它所有的产品就是各种价格不同的服务。

同银行一样,电信是另一个强烈依赖IT的行业;也同银行一样,电信也是用产品概念来描述它的各种电信服务。刚才我批评的中国移动,产品数量多达1000多种(或许现在更多,请移动的朋友指正),而无论是哪种产品,无非是各种服务的套餐包,传统话音+增值服务+流量包等等的。即使中国移动现在玩命卖手机,那也不过是它的各种套餐产品的组成部分而已。

相比之下,零售业还差得太远了。无论是超市卖场、还是百货商店,通常给人的印象,仍然是在卖那些商品,而鲜少有人把商品打造成解决方案,在解决方案中提供增值服务,从服务产品中赚钱。

如果你看一些英文资料,你会发现人们的用词,从曾经的product and service,到后来的product/service,到现在常常就只说product了。就像我们所提供的咨询顾问服务,也常常进行打包销售,而不是传统的按人天数收费。

其实,昨天我讲乔布斯作苹果零售店,他只是用来卖苹果的吗?他打造产品,是从零售店本身开始的。

二、以消费体验为中心

前两天有朋友告诉我,她和家人去买电视,惊讶地发现长虹电视无论是样式、功能还是色彩,都超出旁边其他柜台上的产品,而价格还更便宜。性价比这么好,家人当然就买了长虹了。但最后一件小事把她和家人“气腾”(四川话很生气的意思)了:花了几千块买台电视,上门安装居然非要收30块的安装费!

因为我经常在长虹,我就和长虹的朋友聊起这事。朋友说,还有更邪门的呢:送别人一台电视作为礼物,事先已经付好货款,自然上门就不收钱了。但工人上门安装时,却要收取1元的支架钱。谁缺那1元钱呢?这收礼的只能像是吞了只苍蝇。

我在这里批评长虹,长虹其实也很冤枉。作为生产商,产品出厂过后长虹就够不着了,后面还有经销商和服务商,这业务链条不是通畅的呢。然后它却实实在在证明:以消费者为中心,不是用口号喊喊就可以的。

零售业如何以消费者的体验为中心?昨天我讲过,乔布斯作出了榜样。宜家的家具为什么受欢迎?因为宜家名字起得好,而宜家的店里面也确实就像你家里的布置,并且比你家里更有品味。而同样是卖沙发的,你去看看一般的家具店,售货员都是在吹嘘做工好、皮质不错、厂家品牌硬等等,也就是传统的叫卖方式。

零售业也正在努力。如果你留意,你会发现很多商店越来越不像商店了,很多店家一半以上的面积不是用来卖东西、而是用来给消费者提升体验的。只是,它们往往片面理解体验。甚至有的店宣称,甘心作电商的线下体验店。或者做个线上网站,号称提升消费者在线体验。

三、跨越时空限制

还是先讲个段子。据说,全球最著名的奢侈品,在中国都卖得超乎寻常地好,因为中国有钱人多。这些奢侈品的销售商,于是提供贴身服务,一旦有新品上市,不管你在哪里,都会把新品送到面前,挑满意的留下,不满意的还回去。至于结账买单这些琐事,那更是不在话下。

未来的零售业,要为所有消费者提供这样的贴身服务。其一,店家知道你是谁,你需要什么;其二,不管你在哪里、不管在什么时间,店家都可以提供服务;其三,物流、支付等麻烦事,都会处理于无形之中。

这方面的具体构想,我之前写过一篇《只要你想要,我随时随地卖给你》,今天暂时就不啰嗦了。

延伸阅读

  1. 未来的购物中心什么样?
  2. 未来零售业生态
  3. 未来零售业的五大趋势
  4. 全渠道布局:零售业的未来
  5. 推动传统零售模式走向消亡的五大趋势
  6. 未来零售业会有哪些变化?

 

只要你想要,我随时随地卖给你

shopping_anywhere

你肯定遇到过这样的场景:你逛了半天商场,试了很多衣服,最后终于觉得有一条裙子上“写着你的名字”,可是你正要淘钱购买时,却发现尺码有点不合适,而这家店刚好没有你的尺码。营业员热心地为你查询,看看别的店里是否有正确的尺码,网络却偏偏不给力,死活就是得不到反馈。

在不远的将来,如果你还能遭遇到如此恶劣的体验,那家商场一定离破产不远了。在万物互联(IoE, Internet of Thing)的背景下,通过大数据整合分析,商业零售行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场景将成为你的日常生活:当你在电影院看电影、或剧院看演出时,你很喜欢演员的衣服,你拿起手机对着她一扫,你便能知道这是什么品牌的什么服装、什么商店有售,并且在确认之后你可以即刻下单,在你继续看演出的同时,那件美丽的衣服已经在回家的路上,当你回家的时候,你便可以体验明星在台上的那种耀武扬威。

也就是说,只要你想要,商场的东西随时都可以卖给你。Shopping不再赞同于逛街,Shopping Anytime Anywhere才是常态。无论你是在家中、在旅途中或是在实体店、在电商店,你将能得到一致的个性化购物体验。这么美妙的体验,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支撑呢?

  1. 360度消费者视图。零售商要提供个性化服务给你,首先必须知道你是谁,并且对你的特征有详尽的把握,才能知道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是适合你的。零售商不仅能够分析系统中已经存在的顾客信息,还可以通过免费WIFI服务、视频监控信息捕捉更多潜在顾客的信息特征。
  2. 商品识别大数据库。你在电视上看到的漫游商品,之所以平板电脑或手机能够识别,那是因为后台有巨量的商品识别数据库,它不仅能“认出”那件衣服,并且能够找到哪里有最好的特别优惠。
  3. 虚拟试穿系统。通过数字“穿衣镜”,店内顾客可以虚拟试穿多套服装(试衣服是多辛苦的一件事呀),能在镜子前、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前查看对比,并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分享,征求朋友建议,以便作出购买决策。
  4. 远程互动店内体验。通过手势识别等技术,顾客在远程可无缝整合在线和经商店店内体验,不仅可以利用手势浏览产品信息并进行互动,更能进行直观产品定制(如颜色、搭配等),并立即可见定制之后的成效。
  5. 供应链后台整合。顾客的个性化互动要求,对零售店的库存提出了挑战,多品种、小批量、跨地域进行库存整合成为必须。不仅如此,系统应能360度了解消费者的心理行为,预测最佳产品组合和合理价值,从而通过实时掌控的库存状态,使所有消费者都能在每个门店买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6. 环境感知营销。未来的商场具有智能感知能力,能够根据顾客的年龄、性别、偏好等特征,动态变更广告所显示的内容,并根据天气状况、社交媒体、顾客手机等信息,使屏幕内容更加个性化。还可与店内库存系统绑定,使广告只显示店内有货的商品。

这些技术都不算遥远。事实上,英特尔已能提供shop anywhere解决方案,可作为零售商实现个性化服务的基础。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大数据系统将比你更了解自己,更能为你提供适合你的解决方案。

延伸阅读

  1. 大数据如何与零售业的结合
  2. 实体零售商的大数据玩法:监控顾客的手机
  3. Intel Shop Anywhere Solution

大数据应用就是“猜心术”?

昨天说,大数据应用就是“猜心术”,您信了吗?嗯,您当然不会当真,因为我只是故意在逗您。

我这样说,因为我特别不喜欢某些互联网公司和互联网人无所不能、包办天下、颠覆一切的张狂劲儿。作为国内最早的网民和网络建设者,我始终不曾以互联网为职业,相当程度上是因为这种心态。如果说,在互联网还很弱小的时候,先锋弄潮者把传统巨头不放在眼里,体现了拏云少年的勇气和胆略,那么今天,在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所有企业和个人无所不在的基因与思维的时候,百亿小儿敢于挑战千亿行业霸主,不能不说是一种无知与盲目。需知,太阳底下并无新事,罹患“高成长迷恋”(吴晓波语)的中国企业,其兴如风起云涌、其亡如催枯拉朽,前例总悠悠,却不成后事之师。

这不,国内某互联网大公司狂妄地说,大数据就是在线数据、就是互联网数据。而其大数据应用,却只是黄口小儿式的统计汇总,最多不过多一些维度、最酷也不过展现漂亮一点而已。大数据者,以体量巨字为根也,整个互联网或许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数据库,而单一互联网公司创造的交易奇迹再多,从大数据的“大”眼光看来,那仍不过沧海之一粟罢了。何况,大数据之关键并不在于其“大”,而在乎创造何种价值。一天24小时的视频监控数据或许体积不小,警察所需要的破案信息只是其中的一两秒。对用户来说,大数据的价值,取决于用户认可的大数据应用。

商业零售据说是互联网最容易颠覆的传统行业之一。以淘宝为代表的在线购物,在搬走配送和支付两座大山之后,给人们的生活和消费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然而我想说,即使淘宝“双11”一天的交易额突破350亿,零售业的未来也仍然不属于它们,淘宝已经沦为假货、烂货集散地,天猫不仅无力改变这一事实,甚至还变本加厉增强了悲剧程度。

我并不是孤独的。IBM预言,在五年之内,“线下”零售将颠覆在线购物。就我亲眼所见与亲身体会,女性消费者越来越痛恨在线购物“看上去很美”的残酷体验,而越来越多地回到VIP尊重的实体商场。而关键是,“传统”商业并不会坐以待毙,大数据同样可以帮助它们重塑业务模式。通过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云计算,销售商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消费者,而消费者能够更准确地获得所需商品。

IBM_5years_Buyinglocal

我认识一位百货零售企业的CIO。他说,他的追求是,让消费者空手而来、空手而去:

  • 当客人走入店内,系统便知其身份,自动按其特征与行为,推荐消费动向
  • 当客人在店内有所行动时,系统比他自己更了解,还有哪些商品更适合他
  • 当客人出现购买倾向时,只需要去体验商品的愉悦,而不必操心支付操作
  • 当客人购买商品后,不必随身携带所购物品,只需继续在店内愉快地徜徉
  • 当客人买好所需全部物品,两手空空返回车里,服务人员将东西准时送达

很显然,目前的商业零售还做不到这种程度,因为它要求坚实的数据基础。而这,便是我心目中的大数据应用。其典型特征是:

  1. 以消费者为中心。不仅系统中要建立消费者360度视图,业务模式、组织设计上均应将消费者放在中心位置。从以前的“以客户为中心”,到今天的以消费者为中心,体现了“得屌师者得天下”的互联网思维。我曾经开玩笑说,“人傻钱多”是真的,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2. 卖服务,而不是产品。当系统帮助我们更了解消费者,我们就有可能把消费者所需要的一切卖给他。按照精准营销方法,需要从“我有一款产品,我要找到客户来购买它”的产品思路,转变到“我有一个客户群体,我要把解决方案卖给他”的服务模式。
  3. 体验、体验、体验。正如在线购物时代,用户可以轻松点击鼠标就从甲网站“叛逃”到乙网站,未来的体验购物时代,消费者同样可以从略差体验随意“迁徙”到最好体验。体验无处不在,体验的魔鬼在每一个细节之中。

您瞧瞧,这些说法是不是“很互联网”?没错,在不远的将来,无处不是互联网,所以并不存在什么互联网颠覆传统行业的问题,而是,互联网将变成水、变成电、变成空气,变成无所不在的基因与思维。

您再瞧瞧,这样的系统、这样的大数据应用,是不是“很懂您”,是不是有点“猜心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