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病,天知否

有这样一个童话般的传说。

James Gray加入微软时,被安排在位于波士顿的微软研究院工作。但是这位数据库天才有些怪僻,他不愿意离开硅谷去波士顿。比尔·盖茨因此在硅谷盖了座别致的小楼,专门为他成立了一个小型的微软研究中心。James Gray后来贡献卓著,于1998年获得图灵奖。

可这并不是童话传说,而是真实发生的故事。今天54岁的比尔·盖茨所创造的微软帝国,无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司之一。

这样的童话之所以能够发生,微软能够拥有如此众多的天才员工,是因为微软拥有无与伦比的人力资源战略。在微软,人力资本被视为比物质资本更重要的战略性资产;在微软,People Ready不只是他向业界的号召,也是跟自有软件一样率先身体力行的战略举措。在操作层面,微软不仅拥有复杂的人才成长模型,而且共产主义般投入无数资源培养员工;极其注重知识产权的他,却无私地允许员工在全公司范围内分享智慧资产。

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拥有无数优秀员工的伟大公司,却让员工很受伤,以至于离职的离职或将离职、原本激情满怀的不再Passion、而把微软当事业的也开始觉得这只不过是一份工作。这究竟为什么呢?

在企业经营上,微软采用十分稳健的策略,因此具有超强的危机意识,“离破产只有18个月”。这几年微软的行业领导地位和话语权有所下降,高级管理层时刻坐立不安,金融危机一来,马上采取紧缩战略,并将裁员作为主要的人力资源举措之一。

不幸,习惯采用先进HR理念、习惯宠爱员工的微软,在裁员的具体操作上却很失败。裁员当然希望裁去那些业绩不佳、被公司高薪养懒的员工,但风声鹤唳时,能力强的员工却主动离开了。而裁员之后,幸存的员工似乎应该心存感激、努力工作,但是不,这些留在公司的员工先是已经担惊受怕了好几个月,然后在不加薪的情况下被迫承担更多的工作,同时在心理上具有负罪感(因为同事和朋友被fire)和缺乏安全感(因为不知哪天也被公司fire)。在这样的情况下,士气如何能够不低落,员工如何能够不受伤呢。

如果正常的紧缩战略下的裁员举措被管理层用作其他手段,例如用作组织结构调整的工具,则无疑是雪上加霜。裁员之后幸存的员工,在压力之余又发现自己位置不知道在哪里,或者是无视个人意愿被放在不喜欢的位置上,甚至在一定时间内被边缘化到游离组织之外,让人不得不深刻地认识到什么叫螺丝钉、什么叫打工仔,那员工想不受伤也不可能了。

从工作分析来说,这也是必然的。作为十分强调员工自我管理的公司,微软对员工在工作意义、工作责任和工作成果的体验上,是要求相当之高的。这也决定公司对每个员工的潜能激励行之有效。按照工作特征模型,在技能多样性、任务完整性、任务重要性、自主性、反馈性五个核心维度上,微软均付诸努力,使员工了解工作的意义、赋予员工高度责任感,并通过多种反馈使员工了解工作成果。理论上,微软员工在三个关键心理状态上感受很深,工作带来的内在奖励很大,士气、绩效和满足感也很大。然而现在,员工缺乏原本拥有的自主权,内在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对工作产生冷漠感,绩效也差,并因枯燥和厌烦影响身心健康;螺丝钉的挫败感使员工感受不到工作的目标和意义,因而缺乏成就感;被公司抛弃的感觉和正常的反馈机制的缺失,使工作成果得不到认可,从而也失去责任感……这些问题使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极速下降,不会去想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工作,出现消极怠工、缺勤和离职也就丝毫不奇怪了。

作为一家国际公司,在业务和管理上要求全球一致是非常自然的。但正如人们常说的,越是本土的才越是国际的,尤其在中国这个国情因素特别关键的地方,形式上而非本质上要求与global一致,无疑是愚蠢的。但是微软高层始终不懂中国,因此才出现吴士宏、唐峻这样传为笑谈的中国区领导。另一方面,大陆本土经理人又成长太慢,使一些台港人士或ABC长期掌控中国业务,而Tim Chen之后老外又空前增多,这些经理人不要说懂中国,就是去见见中国政府或企业的领导,也太过外交和正式,让人不胜唏嘘。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并且出现上述情形,微软的员工越优秀,越无法产生归属感,甚至安全都受到威胁,如何能够不受伤呢。呜呼!人有病,天知否?

微软在垂死挣扎?

《计算机世界》1998年3月30日电脑市场版

一看标题,大家一定觉得我疯了。不对,是微软疯了!也许我有点偏激,但是您别堵住我的嘴,不妨听听我的一家之言。

众所周知,微软老总比尔·盖茨曾经对Internet嗤之以鼻,从而犯下一个严重的战略性错误——他想用自家的Microsoft Network取代Internet,结果遭到惨败。大梦初醒的盖茨掉转枪口,全力猛攻Internet。不知从何时起,盖茨不仅不是当年气吞山河的程序员,甚至也不是众人眼中冷静的企业家了,几乎变成了自卖自夸的卖瓜王婆了。

先看JAVA。随着Internet和WWW的流行,Java已经从一种编程语言演变为一种体系结构,相当严重地威胁着微软们的Wintel。对此,盖茨一方面大惊失色,一方面又强作镇静,甚至使出了”造谣中伤”的”伎俩”。(我这可不是对盖茨先生进行人身攻击,相反,我也是他的崇拜者,只是我现在的感觉有点像国人对中国”男足”的感觉。)您看,盖茨先生四处宣扬Java不过是一种编程语言,未必比C++等语言优秀到哪里去,但同时又忙不迭地从Sun那里买进Java的许可,并不惜与Sun打官司也要给Java贴上Microsoft的标签,并宣布还是微软的Java最好。这真正好像卖瓜的王婆,一面遏力中伤邻居李婆的瓜,一面私下大量收购李婆的瓜,然后以自己的名义卖出去。微软现在正努力试图让Sun为它作嫁衣,使Sun费尽心血造就的Java为它所用,不仅为它赚取大把大把的银子,而且还要让世人感觉Java好像是微软发明的。为达此目的,它还转移人们的视线,说Sun是硬件厂商,软件方面根本不是微软的对手。

再看NC(Network Computer)。自Oracle老总拉里·埃里森提出网络计算机NC的概念后,盖茨曾多次公开表示蔑视,或者大力歌颂PC来反讽NC的无用。NC没有迅速获得预期的市场份额,微软肯定高兴得手舞足蹈(盖茨最近就公开宣称NC不是一个明确定义的系统,是一个失败的系统)。但是背地里,微软们也觉得NC的思想不无道理,于是忙不迭地推出NetPC的概念。其实,NetPC比NC究竟高明多少?盖茨心里最清楚。这让人想起一个说法:比尔·盖茨是只要有市场,就可以放弃立场。

微软是精明的。对于另一个竞争对手Netscape,微软从不公开进行攻击,因为Netscape是靠浏览器起家的,其在Internet方面的领先地位是人所共知的。因此微软不仅不攻击,反而在自己的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中亦步亦趋地紧跟(举例来说,Netscape在Back和Forward按钮上做一个历史记录的下拉菜单,微软的浏览器在测试版中本来没有这一功能,一见之后赶紧也跟着加上)。但是,如果说微软采取免费手段大抢市场份额还算正常的竞争手段的话,那么故意保持自己的”特色”,使用户不得不在Netscape的浏览器之外再安装一套微软的浏览器,就显得不够光彩了。微软甚至在浏览器封面上标明自己是”最好的浏览器”,这真令人大吃一惊,因为即使是在中国,也已经不允许广告中出现”最”这一类表示最高级的字眼了。

微软与美国司法部的官司进一步体现了它的精明过人之处。它通过捆绑方式强制用户使用自己的浏览器,并自称属于集成到操作系统中的一部分。法院判决停止捆绑,微软反而更得意,因为这会使得操作系统功能欠佳、缺乏完整性,从而迫使用户要求安装它的浏览器IE。由于用户对Windows的依赖,事情很可能真的会如微软期待的那样发展。但是当越来越多的用户感到微软”大爷”式的霸道作风,加之其他厂商产品的不断成熟,市场也未必不会出现与微软期待相反的结果。

比尔·盖茨认识到Internet的威胁之后,对Internet进行了暴风骤雨式的大量投入。但是很显然,迄今为止他很少从这方面得到回报。财大气粗的微软对些当然不会放在心上。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任何”日不落的帝国”也有被取代进而走向衰亡的那一天。微软果真是”万年牢”吗?微软过去就有过投资失误的历史,但对处于飞速上升时期的微软,这点失误影响甚微。今天,Internet战略对微软事关重大,可以说关系到它长时期走在业界的领导地位是否稳固乃至生死存亡,偏偏如今它在这方面出现了不少的”可圈可点”之处。这就难免不让人心中生疑:微软,不可一世的微软,是不是已经外强中干了?它的发展是不是已经走入死胡同,开始进入下滑期了?说它”垂死挣扎”也许有些危言耸听,但它已面临一些可能的危机则恐怕是不争的事实了。

可惜比尔·盖茨和微软只怕还在狂妄自大,根本没有意识到任何问题。微软的技术并非最为杰出、却取得了最为成功的市场业绩,这是业界公开的秘密,但是比尔·盖茨去年末访华在清华大学回答学生提问时却对此矢口否认,也从一个侧面暴露了微软老总过分自得的心态。

最后郑重声明,微软是笔者最为喜爱和尊敬的公司之一,因此本文绝无中伤和诽谤之意。只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提取微软及其老总在Internet战略上的几个小小侧面,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推断,提出一点个人观点。也算是给业界提个醒儿吧。

MSN 的确很微软

以我的个性,但凡人多嘴杂的时候,我都很沉默,甘愿当一个看客。可是如果给我一个讲台,我就会变得饶舌,饶舌到–用以前的一位客户的话说–让所有的人都仿佛是我的学生。MSN 中国的推出是一个例子。它甫一露面,Keso 在第一时间说 MSN 中国的确很中国,后来就是一片否定之声,嘈杂到谁的声音都听不清。过了一阵,才见牛角尖很有见地地分析新门户时代,肯定 MSN 中文站是传统概念上的门户网站,具有导航和人流疏散功能。

那时候我想说,MSN 才是真的门户,”三大门户”是杂货铺。可是那次聚会聆听牛角尖的高论(在那篇新门户文章出台之前),发现自己太浅薄,也就闭嘴了。后来我想说,MSN 真的很商业,因为它依靠商业合作而不是”横不论”的 Ctrl-C+Ctrl-V。可是又有人想学方兴东,闹起来监管问题来了,于是我更是插不上话。

现在都安静了,都跑去看别的热闹了。我一个人在这里幽幽地说,MSN 其实很微软。

就像很少有人知道微软在非软件领域的成功(例如它打死大英百科全书)一样,人们总爱说 M$ 的垄断,却似乎不知道微软的垄断不并不中国,那是无数尸横遍野的失败换来的。MSN 就曾经是微软的巨大失败。

不知道还有谁记得,Windows 曾经默认在桌面上放一个 MSN 的图标,就像如今放一个 IE 的图标一样;那图标在美国用处就不大,在中国则完全没用,甚至害人。当时的 MSN 跟今天的 MSN 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是微软用来跟 AOL 竞争的手段。不料 AOL 如日中天,连时代华纳都敢收购,微软死得无声无息。

可是那时节比尔.盖茨不知天高地厚,压根儿看不上互联网,满心指望 MSN 打败互联网呢。我看不惯这暴发户式的覇气,在 1997 年左右曾经在《计算机世界》发表过《微软在垂死挣扎?》一文(找不到链接了),诅咒微软速死。微软当然没有死,反而一跃而起,把 Netscape 打昏了。Netscape 这可怜的小个子,赶紧缩到 AOL 的怀里,才算躲过彻底死亡的厄运。但不管怎样,MSN 毕竟还是完蛋了。

微软的”必杀技”就是后发制人。MS Office 95 里曾经有个 Outlook,难用得不得了,没得着谁的欢心。可微软不惧,它借着 IE 打败 Netscape 的气势,弄了个简化版本 Outlook Express,把电子邮件的客户端市场搅了个乌烟嶂气,普天之下莫非”微软土”了。后来,Outlook 果然成功地借尸还魂。至今,王志东鼓吹的协同,压根儿没超越微软的 Outlook,连外表也相似得不行。

显然,MSN 也是微软的一起”还魂”产品。Windows Messager 是微软硬塞给 Windows 用户的地雷,多年郁郁寡欢,终于借 IM 的大势,通过 MSN Messager 扬眉吐气。微软已经大胜,MSN 门户和 MSN Spaces 只是追击中顺手扔出的两颗手雷而已。

别看 MSN 中文门户站是”一坨垃圾”(Keso 语),它里边藏着微软的两个惯用的暗器。一个叫做”易用性”,你也许指责微软总把用户当傻瓜,可事实上 99% 的用户就是傻瓜,宁愿不动脑筋听从微软的指挥。另一个叫做”Good Enough”,因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够好的东西就是最好的东西,所以–在多数人看来,微软的东西就是最好的东西。垃圾?垃圾也是最好的垃圾,微软的粉丝比谁都多。

微软这两年有点郁闷,Linux 执着地骚扰着,长号(Longhorn)却老也吹不响,IE 还叫 Netscape 的旧部鼓捣的 Firefox 搞得晕头转向。就连张明正都借《挡不住的趋势》批评他的榜样搞不清自己的方向。但是谁若以为微软又要”垂死”了,那他就跟我一样笨蛋。微软的招数多得数不过来,根本不害怕一两招的失败,毕竟,没有谁的”挺劲”胜过微软的。不信你等着瞧,就像 MSN Messager 已经让马化腾睡不着觉一样,MSN 门户总有一天会让门户想哭都哭不出来的,MSN Spaces 也会改变 Blog 的游戏规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