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性感的数据

如果你在网上搜索“性感的数据”,首先映入眼帘的应该是《哈佛商业评论》的大放厥词。它说,数据科学家是二十一世纪最性感的职业。(顺便谴责下:号称不作恶的Google,竟然把“性感”这个词给屏蔽了。我只好用Bing。别叫我百度哈,我有洁癖。)

为什么说数据科学家性感呢?一、代表着难以名状的诱惑;二、大家都不知道数据科学家是干啥的。所以,可以这么文艺地描述这个工作:数据科学家好比是哥伦布遇上科伦坡,是目光如炬的探险家与怀疑一切的大侦探的合体。

得了,数据科学家毕竟是玩数据的,所做之事,无非对数据进行建模、转换数据规律为业务价值、将数据可视化成形象表达。这个么……作为外貌协会成员的我,真不觉得有啥好性感的。

所以我要告诉你一个真正的性感的:用大数据卖胸罩。

tureco

美国百货公司Nordstrom说,80%女性穿的胸罩,尺寸是不正确的。以我的亲历和观察,很多中国女性不清楚自己的尺码,甚至不知道A、B、C等罩杯所代表的含义。这充分说明,女生买内衣,是件复杂的事情。

男生或许很奇怪,为什么女性内衣那么贵?其实是因为,女性内衣体积虽小,构成是非常复杂的。女性身材多种多样、胸型千变万化,胸罩必须通过灵活多变的组合来满足。一副胸罩,有多达20余个不同的组件,每个部分都必须严丝合缝,才能精确地组合成合身的内衣。

所以True的创始人Michelle Lam说,选择合身的胸罩对于她自己就是一个问题。她曾经困在试衣间里折腾俩小时,尴尬地寻找到底哪件胸罩是适合自己的。因此她创办了True,一家在线内衣商店。

为什么线下难以搞定的事,在线反倒可以解决呢?因为数据。将成千上万的消费者数据与严谨的数学运算及算法设计相结合,从而满足大多数女性内衣需求,是传统内衣行业无法做到的事情。因此,True的基本作法是:

  1. 妳登录公司网站时,系统会为妳提供一套快速测试题,请你输入基本数据;
  2. 系统采用类似推荐引擎的一套算法,基于你的答案,为妳自动计算出内衣尺寸;
  3. 通过妳的反馈,系统能了解具体的合身程度,进一步完善算法,并进行偏好筛选;
  4. 基于反馈和数据分析,将不同胸型、不同胸罩轮廓反哺到产品设计过程环节中;
  5. 在销售环节,像传统内衣店一样,允许妳先进行胸罩试穿,再决定购买或是退货。

过年了,如何赚得马年开门红?

horse_year

要过年了,哪家超市、商场不想趁机多卖点东西呢?但是时运不挤,他们当然会比平时卖得多,但是同比去年,他们的增长却可能只是差强人意。

正如我之前多次强调的,商店销售的所有“秘诀”之根本,不外乎是改善顾客的体验。不过,这其实都是太高级的要求。更多的时候,他们压根忘记他们的顾客是人!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但凡人类,其实是有共同的特征。卖东西的学问或许很多,但基础无一不是满足人类的共同特征。

人有什么共同特征呢?通俗地说,一、人有两只手。二、人有一双眼睛。三、人有两条腿。四、人有一个屁股。

一、人有两只手

其实,顾客甚至只有一只手!上帝固然赋予人两只手,但是,顾客通常至少要带一个包,走进商店之后往往还需要脱下外套,因此她必须用一只手来拿外套。如果顾客买了一样东西(比如说一双鞋),她需要用一只手拎着。如果买的东西又小又轻,或许她可以把它夹在胳膊下,否则如果再买东西的话,她就不方便拿着它了。

另一方面,顾客在购物过程中,需要通过触摸、试用和其他感官手段来辅助决策,如果空不出手来,顾客就不会去买那些她原本相中的商品。

所以,帮助顾客解放双手是零售卖场的重要任务(这也是我之前提过的,某百货公司CIO让顾客“空手而来、空手而去”的原因啊)。这是一些容易实现的方案:

  • 货架高度和布局,让顾客容易选择商品,也容易放下她的包和随身物品,以便顾客的手更自由
  • 当顾客手中拿着三件以上东西时,店员必须迅速地主动递给她一个购物筐,以便装入更多商品
  • 购物筐不应该放在进门处,因为顾客进门时往往觉得买的东西很少,而应该放在卖场内部顾客可能需要的所有地方,并且让顾客随时看见、方便取用
  • 购物筐设计要符合商品特征,有时候,购物袋更加合适,而设计良好的购物袋本身也能成为畅销商品
  • 商场应该设计存衣处,让顾客进门时就把负担卸下,并且由店员负责把顾客已买的东西放到寄存处

 二、人有一双眼睛

顾客的大部分购买决策,都是在商场内现场作出的,所以顾客眼中所见对商场销售成效非常重要。但由于人的本能反应,以及光线和商场环境等各种因素,商场希望顾客看到的东西,顾客却未必看得到、看得清。

之前提过的缓冲区就是一个典型误区。人在刚进入商店时,眼睛需要适应光线和距离的变化。因此在进门的过渡区域,如果卖商品,很难引起注意;如果放广告牌,顾客很难看清楚;如果安排店员上前导购,基本上都会被顾客拒绝;如果放置购物筐,顾客几乎看不见也不会拿。

商店如果设置广告牌,也必须吸引顾客的注意力。商店整个环境就像是三维立体电视广告,是文字、思想、信息和理念的集合,所以吸引顾客需要全方位想办法。首先是布局的区域规划,按照顾客的节奏来设计广告位置和内容,其次是广告牌的位置应该位于顾客正前方,挡住他们的目光,另外广告牌上的字要少而大,让顾客一眼就能看到,且不同位置的广告牌要相互呼应,构成一个整体的营销逻辑。

人的眼睛是朝前的,所以向前看是人类的正常视线反应。但事实上,商店布局常常需要顾客侧着看或两边扫视,这是对商店不利的。所以要重视通道顶端的位置,它是有效的将商品展示在顾客眼前的方法。另外,可以采用V形布局,让货架上的商品更多地直接闯入顾客眼中。

三、人有两条腿

人们在商店里的行进路线,能够事实上将商店区割成不同的分区,其中有些分区会成为很难带来销售的死角。有一些典型的实例:人们路过镜子时,习惯停留一下;人们进门时,通常是朝右走的(日本人除外)。

所以,商店设计应该根据人们的行走方式,结合人们的视角特征来考虑,必须确保顾客不仅能看见前面,还能看见四周。最好的效果时,顾客在选购完某商品后抬起头,发现不远处还有别的商品也很吸引她。这种“弹子球”式的效果,能够把顾客“弹”到商店的每个角落,从而提升商店的吸引率(有多少东西能被顾客看见的比率)。

回转率也很重要。顾客可能在一个通道选购商品后不再往前走,直接掉头离开。在这种情形下,商店设计应该把吸引人的物品放在通道中部,以便进一步吸引顾客,或者将最吸引人的物品放在通道尽头,以便诱惑顾客继续前行。

之前的磁石理论布局设计也提过,商店总是尽可能让顾客一直走到商店的最里面。例如,把乳制品放在靠里的位置,因为几乎所有顾客都会购买。不过考虑到这会影响顾客体验,以及给便利店等竞争对手带来机会,更好的做法更倾向让顾客进来拿起东西就走。

四、人有一个屁股

正如之前提到过的,女人是购物的主角,男人在商店里通常无所事事。所以商店应该给“陪绑”的男人准备座椅,以便让他的女人更安心地购物。如果你不给他们准备椅子,他们并不会站着,而是自己寻找座位。例如,女人在选购内衣的时候,男人会坐在魔术胸罩旁边的窗台上,使别的挑选胸罩的女客非常不自在,从而直接影响商店的销售。

聪明的商店会针对不同需求,设计短暂歇息、休息和长时间休息等不同座位。试衣间外面,逛累的顾客可以休息两三分钟。进门处或门口外,可以设置休息椅让顾客休息十分钟,使他们既能浏览店内的商品,而其议论又不会让其他顾客听到。对于需要看看报纸、玩手机、带小孩的顾客,商店可以设计长时间休息场所。

随着汽车的普及,私家车的座椅成为商店“自带板凳”的顾客。顾客会把外卖拿回自己的车上吃,或是中途把购买的东西放回车上。但迄今为止,国内的商场几乎都没有意识到停车场的作用,既不知道营销它的停车位,也不知道“自带板凳”顾客事实上是扩大了他们的营业面积。相反地,我和女友们多次在商场停车场迷路,这类现象对商店口碑起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顾客为什么购买》一书。

传统零售如何安全地踏上电商之路?

e-commerce

大约在三、四年前,一家以运动鞋为主业的福建企业,向我咨询如何应对电子商务。其少东家主张大干快上,把内部IT系统与对外电商系统全面整合,实现用户系统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因为后来没有接触,不知道这家企业的电商成效如何。说实话,我当时并没有建议什么高招给他们,只是觉得“大干快上”策略恐怕是凶多吉少。

如今在线商务对传统零售的进攻愈发凶猛,一些零售商、制造商已经慌了手脚。他们或则加大投入,建立自己的电网网站,但结果往往是鼻青脸肿;或则将电商视为渠道,把商品搬到网上去卖,但往往成本高昂、收益甚微。

现实就是这样让人痛苦:你不玩电商吧,马云的叫嚣尘嚣直上,传统零售的增长缓慢摆在面前;你开电商网站吧,就像多少年前的前店后厂,在家门口的小街道上开个店必然是无人问津;在天猫、京东上开个官方旗舰店吧,人家索要的费用比国美、苏宁们还要高昂,而且似乎就像无底洞,越经营成本越高、越经营越不赚钱。

可是有的企业就不吃那套。比如,万达老板王健林就说:“电商和传统零售并不是非此即彼,任何一个新的模式不可能完全灭掉以前所有的经营模式,我和马云都会赢。”你可能说他们落后,但很多零售商、制造商都不曾开设网上商店。

而另一方面,亚马逊、当当等网上商城,却让传统书店基本上没有活路,无论是曾经霸气冲天的新华书店(它们还是能靠教材垄断存活很长时间),还是各种新思维的民营书店(它们真的是举步维艰)。

所以,这是我最近思考的一个问题:传统零售应该如何安全地踏上电商之路?

我现在给出的答案是:以消费者体验为依据。如果消费者通过网上浏览,就可以得到购买商品的全部体验,甚至体验更好,那就应该全力以赴转型电商模式,越早转型越有存活的可能;如果消费者在网上只能获得部分商品信息,网上体验远不足够形成购买决策,那就一定不要把电商模式作为救命稻草。

如果实体书店只是卖书的,基本上必死无疑,因为网上购书已能解决全部体验,而且体验更好、价格更便宜。实体书店必须增加更多附加价值,让读者体验不可能全部从网上获得,才有生存的机会。与此相反,生产或销售沙发的企业在网上开店,即使不是投资打水漂,也一定入不敷出。

正如我之前分析的,为什么宜家不在网上卖它的家具?因为顾客在网站上浏览,不能形成完整的产品体验,让顾客在网上下单是危险的,因为可能造成大量客户退单。而为什么又要设计网站呢?除了品牌宣传之外,无疑是通过网络增加一个顾客体验维度。

苹果的网站也设计得很糟糕。我以前不太理解,人们天天叫嚣的互联网思维,苹果可谓是鼻祖啊,为什么它的网站这么烂?原来,苹果其实不欢迎顾客在网上直接下单,它更希望顾客到它的零售店里去看看,仔细了解苹果是如何提升数字生活的,不仅增加体验、也能增加销售机会。那为什么又开设网上销售呢?那是给了解清楚产品配置和使用场景的顾客准备的。所以苹果的网站设计,与其笔记本和手机的UI相比,更加倾向于技术化、参数化。

按照这样的逻辑,我可以即兴列举一些示例:

  • 低档服装和日用品应该网店销售,而高档服装、高档化妆品不应该电商化
  • 房屋买卖、室内装修、家具、家电不应该电商化,低档和标准化产品除外
  • 本地超市、便利店不应该电商化,但可以提供清单,以便熟客电话叫外卖
  • 水电煤气等公共服务交费、手机和电话等电信服务交费,应该完全电商化
  • 个人电脑、数码相机、手机等数字产品,应该像苹果一样线上线下相结合

延伸阅读

  1. 传统零售对抗电商的优势与招术
  2. 王健林:电商不会杀死传统零售
  3. 传统零售业增长缓慢电商干掉店商?为时尚早

可能把零售商问倒的五个问题

retail_questions

这是一个过度零售的时代。人们并不是想买东西才去商店,进了商店也绝不只买必需品。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人们购买量比预想的多得多,即使不进实体店,还有每周七天、每天24小时开放的网店。经常你会看到人们后悔“败”了计划外的东西,而“剁手族”也越来越兴旺。因此,很多新建的商城、购物中心并不是为了服务于新增长的顾客,而是为了抢走其他商店的顾客。

即使竞争如此惨烈,零售商仍然弄不清一些基本的零售规律。我曾经写过《谁是你的客户?》,提到很多企业领导给不出专业答案;同样地,“谁是你的顾客?”的问题,也可能把零售商问倒。以下是一些不了解顾客的愚蠢商家之所为:

  • 一家宠物零食商,将产品放在货架的顶端,让它的主要顾客群老人和儿童够不着想买的宠物零食
  • 一家家庭风格的餐饮连锁店,店里两人桌过多、四人桌不足,造成高峰期很多家庭无处就餐
  • 纽约、洛杉矶等大城市,国外游客很多,商店却不准备尺码转换表、没有汇率表、缺少小码服装
    (真实案例:我曾经在美国的商场里被建议:要不然你去儿童服装部看看?)
  • 一家杂货连锁店,准备大量专为金发人士准备的护发产品,全然不考虑其顾客95%是非裔美国人
  • 一家超市将各种防晒霜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而不去考虑当时的季节已经是10月份

第二个可能把零售商问倒的问题是:你的顾客有多少人买了东西

连锁店经理或许对他的经营情况了如指掌,他知道交易数量、交易额和平均销售,他掌握每家店与上一年同比销售情况、各地域销量情况,以及各品种、各类别、各商店的利润率等。但是当你问他有多少顾客买了东西时,他的回答是几乎所有人,也就是接近100%。但事实是,只有48%的顾客购买了商品。

转换率,也就是购买商品的顾客数量与进入商店的顾客数量之比。它是商场经营的重要业绩指标。如果说营销、广告、促销活动以及“地段!地段!地段!”能把顾客吸引到商店的话,那么只有商品、雇员和商店本身的工作才能将他们转变为真正的顾客。卖场才是商店可控制的环境,零售经营的好坏,只有通过转换率的提升才能体现。

第三个可能把零售商问倒的问题是:顾客购买商品的时间有多少

如果问化妆品部的经理,女性用于购买化妆品的时间有多少,她会答道:大约10分钟。但真相是,平均每个顾客在化妆品部用时两分钟,而买了东西的顾客平均用时只有30多秒。而在超市,包括排队付款时间在内,平均每位顾客的停留时间为25~30分钟,而顾客通常会觉得超过一小时,因为存在真实时间和感官时间的差异。

顾客在商店停留的时间由很多因素决定。零售商都知道尽可能延长顾客的停留时间,但是往往不能弄清顾客购买商品花费多少时间。顾客在超市转悠10分钟(他自己可能觉得已经呆了半个多小时),却找不到他想要购买的东西,那有什么意义呢?顾客可能只是浏览商品、消磨时间。常识告诉我们,顾客在商店里呆的时间越长,购买商品的可能性越大,但前提是顾客需要找到他所需要的东西。

第四个可能把零售商问倒的问题是:什么是提高销量的最重要因素

今天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几百个电视频道、无数电台和报刊让消费者觉得疲于选择,更有无限扩张的互联网能帮助他们获得信息。因此,品牌的影响力在下降,零售商的吸引力更是如落日西坠,顾客的购买决策往往是即兴的、冲动的。统计表明,大多数顾客是在进店之后才决定购买商品,顾客更容易受店内观感和所获信息的影响,他们的购买冲动往往是在商场直接作出的。

因此,商店和店内布置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三维广告,广告牌、货架位置、陈列空间和特别装置,都可能成为顾客愿意或不愿意购买某一商品的决定因素。零售商需要掌握这些技能:怎样设计顾客真正能看到的广告牌?如何确保每条信息都在恰当的位置宣传?如何摆放陈列品?怎样让顾客更舒服、更愿意浏览?怎样确保顾客能到达想去的每个角落?

第五个可能把零售商问倒的问题是:什么是顾客最讨厌的事情

等待时间是顾客衡量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如果购物者排队(或是其他任何地方)等候时间太久,顾客就会认为商店的服务质量低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场景:顾客花了半小时在超市选择商品,在推着购物车去排队交款时,由于等候时间太久,顾客放弃了满满一车东西,直接离开了超市。

同样地,顾客特别讨厌拥挤,它是销量的杀手。如果通道布置太过狭窄,造成顾客无法进入或不方便舒适地浏览商品,他就有可能直接离开。(真实案例:我和女友逛了一会某商场就匆匆挤出来,她说再也不来这家商店了。)

本文参考《顾客为什么购买》写成。

你为什么“剁手”:Shopping的学问

一位30岁左右的女性,身着白毛衣和黄裤子,领着一个大约五六岁的小女孩,在周三上午10点37分进入商店的美容保健品区。她拎着一个手袋,而不是推着购物车,并已选购了商店自有品牌的维生素C胶囊、一大包强生婴儿爽身粉,还拿着一张购物单和商店广告,径直走到护发用品货架,拿起一瓶潘婷洗发水,看了看前面的价签,接着又拿起商店品牌的洗发水,看了看价签,然后对比了一下两者的价签,最后将商店自有品牌的洗发水放进了购物筐里。她一共在这个区域停留了49秒。

一位40岁多岁的中年妇女,穿着棕褐色风衣、蓝色裙子,正在洗浴用品区选购商品。她正在抚摸毛巾,摸了一条、两条、三条、四条毛巾。然后她查看价格标签,从展示台上拿起两条毛巾,就离开了洗浴用品区。

一个年约60岁的老年妇女,走近一列靠墙的货架,仔细研究了一会儿,然后蹲下去,好容易找到她需要的遮盖霜。

一位很胖的男士,在男式内衣货架前来回寻找,最后艰难地蹲下去,在接近地板的地方找到他想买的内衣……

是谁在这么细致入微的观察超市顾客?是商店保安?是视频监控?是好奇的儿童?是闲得无聊的旁观者?都不是,他们是“超市间谍”。

在看到《顾客为什么购买》这本书之前,我不了解国外的研究人员会对顾客行为进行如此详尽广泛的研究,并且持续十多年。这群购物观察家,不仅研究商店,还科学、精确地研究人们在商店里的行为,诸如人们去了哪里、没有去过哪里、去时要经过哪里,他们看到了什么、忽略了什么,他们阅读了哪些信息、没有阅读什么,以及他们如何处理遇到的每一件事。总之一句话:这帮家伙研究人们买东西的每个细节。(这也侧面证明为什么国人出版的书没内涵了吧。)

why_we_buy

Paco Uderhill是购物学的创始人。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跟踪顾客行为,并对场景、行为和反应进行分析和解释。虽然当时业界把他和他的创业公司当作外星人,但今天,全球许多公司雇佣人类学家,建立顾客分析小组,对市场和顾客进行跟踪研究。

即使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的当今时代,系统里已经保存大量顾客信息和消费记录,要细致入微的基于人口统计学进行消费行为分析,仍然离不开纸质的跟踪单和被戏称为“超市间谍”的跟踪研究者。这些研究购物行业的学者,终日躲在商店里,秘密地跟踪购物者,记录下他们的每一个行为,并且防止不要被购物者发现(确保观察到自然行为)。

容易想到的是,每个人都在商场的相同的环境中穿行,但是没有任何两个人的反应是完全相同的。普遍而言,男人是这样的:

  • 男人像“独行侠”式的猎手。因基决定了他们的猎手性格,他们走进“丛林”,迅捷捕杀,拖回战利品,因此在商店里,他们总是急匆匆地穿过通道,也很少左顾右盼。
  • 男人不像女人那样在意价签,他们更容易被销售员游说。研究显示,86%的女人在购物时会看价签,而只有72%的男人会看。
  • 男人不喜欢购物,但享受付款的乐趣。男人是“带钱包的人”,付款使他们觉得有责任感。因此几乎总是男人在付款。
  • 男人更倾向于万事不求人。他们不喜欢问别人,而更愿意自己从文字材料、宣传片或计算机屏幕上去获取第一手信息。
  • 男人更容易被孩子的恳求说动,也更容易受展品的影响。
对女人来说,购物是她们的天性。因此普遍而言,女性往往是这样的:
  • 女人的原始角色是有害里采集树根、坚果和浆果,而不是四处游猎,因此女人的生物学特征使她更具备天生的购物技巧。
  • 女人在购物时常常陷入某种想象,设想着产品的使用情况,因此会一丝不苟地进行挑选和比较。
  • 女人更在意购物环境,以便自由自在地四处走动,慢慢地进行探索,所以商店地方越窄,女人呆的时间越短。
  • 女人并不仅仅是完成销售任务,更是探求真正的情感表达方式,不管是给自己还是家人朋友买东西,她都会用心去考虑,而不是应付式完成差事。
  • 女人更在意私人空间,所以化妆品如果不采用开放式销售,而是由促销员来推介,女人就容易觉得推销小姐很傲慢。
  • 女人不会被各种时髦的技术宣传所打动,她们有直达本质的能力,只会关心这些技术的实用性。

可见,男人和女人根本就是两种动物,他们的购物特征迥然不同。统计表明,女人和男人一起逛街时,在商店所花的购物时间是最少的,而她和女伴一起逛街时,所花的购物时间却比一个人逛街时更长。因此,女人应该安顿好自己的男人,让自己尽情地安心享受shopping的乐趣。“寄存”男人的常见方法如:

  • 让男人呆在商店旁边的计算机商店,或者把他安置在理发店
  • 让男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宣传片或宣传栏
  • 让男人找个安静的地方睡觉
  • 干脆让男人回家,别跟着

未来零售业的核心关键(修订完整版)

昨天因为时间匆忙,写了篇虎头蛇尾的文章。今天把它修改完善,提交完整版。

future_retail

作为咨询顾问,第一次拜访陌生客户,不友好的客户有时会提出苛刻的问题。比如说,我们这个行业很特殊,你有行业经验吗?咨询师服务各行各业,不可能在每个行业都有实际工作经验。但是咨询师具备专业能力,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陌生领域的专家。对于挑剔的客户,我有可能会淡淡地说,你们行业也没什么特殊的,行业差异主要体现在一些业务特征上,抽出行业业务关键特征,世界上所有组织其实没有本质差别。

所以,我面试作咨询的候选员工时,经常会提这样一个刁钻的问题:明天一早你要去拜访客户,你今天夜里才得到通知,在此之前你对这个客户、这个行业闻所未闻,你如何像专家一样在客户面前侃侃而谈?面试问题当然并无标准答案,重点是考察候选人的思维能力。不幸地是,多数候选人对这种问题都给出了干巴巴的答案,完全没有想象力。要知道,对咨询师的重要要求就是必须有足够的想象力,因为只有想象力能够解答世界上本来并无答案的问题。

对于零售行业,我确实是外行。然而我是胆大妄为的外行。我敢于不懂装懂,以外行冒充专家。所谓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没准我还没搞懂,却在胡说八道中让你觉得你突然明白了。

那么,下面就是我对于未来零售行业的三大“昏昏”。

一、服务产品化

中午吃饭的时候,旁边有个卖手机的小店一直在反复不断地播放中国移动的4G广告,噪音大到其实根本听不清在说什么。店主大概认为,不停叫声那正是小贩的本能啊,不叫卖就不会有生意。

我问同事,同一款手机,假如他们从厂商进货时价格一样,何以甲店加价200元轻松售出、乙店只能加价100元却还是卖不动?这增加的价格部分,价值从何而来?我又追问,这卖手机的小店,它究竟是在卖什么,它真的是在卖手机吗?

你会说,废话,手机店当然是卖手机。然而同事也是资深的咨询师,她知道我问题背后的含义。她说,对哈,它和我们咨询顾问一样,其实提供的是增值服务,服务好的可以卖200元、服务不好就只能卖100元。

正是如此。女生肯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一个售货员对你的风格比较把握,她推荐给你的服装搭配特别适合你,也不会像笨蛋售货店一样明明你穿了不好看她也硬说好看好看,你就会对她产生信任感,她也就容易把东西卖给你。一来二去,你就会对那个店和那个售货员产生忠诚感。这,就是顾问型销售。

通常可能认为,零售是典型的贸易企业,赚的就是进货和出货的价差。其实传统来说,零售银行也和普通的零售业并无本质差别,因为银行的传统业务,就是赚取存款和贷款的利率差。然而银行早就创造出各种产品概念,用来描述银行所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银行并没有卖任何具体有形的东西给你,它所有的产品就是各种价格不同的服务。

同银行一样,电信是另一个强烈依赖IT的行业;同银行一样,电信也用产品概念来描述它的各种电信服务。刚才我批评的中国移动,产品数量多达1000多种(或许现在更多),而无论是哪种产品,无非是各种服务的套餐包,传统话音+增值服务+流量包等等。即使中国移动现在玩命卖手机,甚至成立终端公司来管控手机业务,可它与手机零售商的业务特征完全不同,手机不过是中国移动的各种套餐产品的组成部分而已。正如我前天介绍的乔布斯打造苹果零售店,他提供给顾客的数字生活方式,而不只是苹果电脑,而他的天才之处在于,生活方式从零售开始,零售店本身就是他产品的构成部分。

相比之下,零售业还差得太远了。无论是超市卖场、还是百货商店,通常给人的印象,仍然是在卖那些商品,而鲜少有人把商品打造成解决方案,在解决方案中提供增值服务,从服务产品中赚钱。

我认为,零售业服务产品化,并不只是价格策略或价格套餐包那么简单。价格战超市天天打,买300送100之类的营销举措百货大楼经常搞,为什么传统零售业,已经被淘宝挤兑得快找不着北了?因为淘宝有着与传统零售迥然不同的价值主张。因此我认为,零售业打造服务产品的三大关键是:

  1. 确立价值主张。正像我以前说过的,如果你的理念就是做个小贩谋生,你一辈子都将是个小贩。超市是卖日杂的吗?不,超市曾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未来它将如何进一步改变和影响人们的生活呢?百货大楼是卖服装的吗?不,中国的百货大楼事实上是经营房地产的,未来它将如何向淘宝学习,把空间和时间都拿出来出售?
  2. 定位目标顾客。聪明的零售商早就懂得定位理论。比如,7-11并不一个普通的超市,它面向的顾客群是经过设计和仔细考量的。百货公司如果是淘宝,它的客户就是在里面租地方卖服装的,但是它为了服务好自己的客户,自身服务应该以最终消费者为中心。在未来,零售商已经分不出online还是offline,它的目标顾客究竟在哪里?
  3. 开发服务产品。服务产品并不是由所出售货品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像金融、电信目前的做法那样主要是一些价格套餐的组合。服务产品的构成要素中,需要考虑顾客体验,需要考虑交付渠道,需要考虑总体价值。总之,顾客不再是购买商品的功能,而是购买一种感觉,只有服务产品才能个性化地满足顾客的要求。

二、以消费体验为中心

前两天有朋友告诉我,她和家人去买电视,惊讶地发现长虹电视无论是样式、功能还是色彩,都超出旁边其他柜台上的产品,而价格还便宜不少。性价比这么好,家人当然就买了长虹了。但最后一件小事把她和家人“气腾”(四川话很生气的意思)了:花几千块买台电视,上门安装居然非要收30块的安装费!

我和长虹的朋友聊起这事,朋友说还有更邪门的呢:有人送礼送了一台电视,事先已经付好货款,自然上门就不收钱了。但工人上门安装时,要收取1元的支架钱。谁缺那1元钱呢?本来开开心心的收礼人,只能像是吞了只苍蝇。

我在这里批评长虹,长虹其实也很冤枉。按照目前的流程,长虹作为生产商,产品出售后的那一段是不必过问的,因为那是经销商和服务商的事。但消费者不可能、也不应该了解那么多。消费者才不管业务链条整合的事呢,人家买了长虹电视,如果体验不好,挨骂的只能是长虹。它实实在在地证明:以消费者为中心,不是用口号喊喊就可以的。

零售业如何以消费者的体验为中心?前天我讲过,乔布斯作出了榜样。乔布斯既然觉得苹果电脑不是计算机,而苹果零售店是为顾客提供数字生活方式,他让他的零售店一切都围绕消费者。零售店的整体形象为了让顾客深受吸引;店内的商品布局围绕顾客的使用流程,而非电脑的配置和性能;天才吧的设计为了让顾客感到被尊重……总之每个细节都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甚至为了顾客不惜成本。

宜家也是以顾客为中心的。宜家的家具为什么受欢迎?首先是名字起得好,你见过哪个外企像宜家一样,把名字起得这么温暖人心?宜家像苹果店一样,并不要求店员推销商品,而是要求把客人服务好。宜家的顾客体验也早就超越时代,店面设计整体以顾客生活为样本,并且比顾客更有品味。有人可能觉得宜家的网站很烂,只能浏览不能订购,其实那是故意设计成这样的,一方面网站是增加体验维度的,但另一方面,如果你只是浏览网站便下单,你的体验实际是不足的,你很可能购买之后又退货。相反地,同样是卖沙发的,你去看看一般的家具店,售货员都是在吹嘘做工好、皮质不错、厂家品牌硬等等,也就是传统的叫卖方式。这样的方式,常常导致顾客把沙发买回家发现不合适,然后家具店还不给退货。那何止是不以顾客为中心,那和骗钱有什么区别呢。

零售业也正在努力。如果你留意,你会发现很多商店越来越不像商店了,很多店家一半以上的面积不是用来卖东西、而是用来给消费者提升体验的。你也会发现,实体零售越来越成为综合体,因为顾客不只要购物、还要吃饭,顾客不只要自己爽、还要孩子高兴,顾客不只要明亮宽敞、更要体贴入微。

当然,目前的零售仍然做得很不够。尤其是,如果你以我的看法为标准:

  1. 一致性的体验。不管你在哪个地方,走进同一家Macy’s,体验到基本相同的服务,这是目前水准的一致性顾客体验。一致性不等于标准化,在未来,你还会要求从线上和线下得到一致的体验。尽管时间在流逝、你的需求在变化,你希望你的感受是一致的,因此所谓一致性是需要与时俱进的。
  2. 个性化的体验。如果你是男性,你不喜欢看到化妆品广告;如果你不喜欢体育,你讨厌球迷的高谈阔论在你面前出现。零售业的个性化体验,便在同一场合,不同顾客的体验不同,通过同一系统,不同的顾客得到不同的服务。即使是同一顾客,在高兴和不高兴的时候、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时候、在购买产品和没有购买的时候,所享受到的体验也是不相同的。
  3. 有价值回报的体验。乔帮主的零售店投入不菲、成本高昂,但是苹果一点都不会吃亏,它们为苹果以少数出货量却赚得行业大部分利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站在零售商立场,所有的顾客体验都只是看起来免费的,所有的体验投资都必须是有回报的。目前,一些零售企业被电商弄得晕头转向,甘当在线销售的线下实体试衣间,而不考虑价值回报,实在是既影响消费者体验、又把自己往坟墓里推的自杀行为。

三、跨越时空限制

据说,全球最著名的奢侈品,在中国都卖得超乎寻常地好,因为中国有钱人特别多。这些奢侈品的销售商,于是因势利导提供贴身服务,一旦有新品上市,不管你在哪里,都会把新品悉数送到你面前,挑满意的你留下,不满意他拿回去。至于结账买单这些琐事,那更是不需要你费心考虑。自动自发这个词,在这个语境下变得特别合适。

未来的零售业,要为所有消费者提供自动自发的贴身服务。前几天我写过一篇《只要你想要,我随时随地卖给你》,讨论过万物互联背景下,零售业为顾客提供跨越时空服务的技术可能性。当时我描述过这样的设想:当你在电影院看电影、或剧院看演出时,如果你喜欢演员的服装,你的手机能告诉你它在哪里有售,并能让它“自动自发”地和你一起回家。

这真不是遥远的科幻,大数据已经能够帮助我们做得很多。今天的现实环境下,许多零售店已经具备会员系统,能够掌握顾客很多的信息。像万达、大悦城等领先企业,已能通过WIFI、视频等跟踪系统,对准顾客进行跟踪分析,同时与收银系统、客户关系系统进行整合,分析了解顾客的关注度与实际销售之间的关系。目前这些分析或许还局限在客流密度跟踪、顾客倾向分析、顾客精准分群这些相对传统的数据挖掘分析,但在不远的将来,它们便能够:一、知道你是谁,你需要什么;二、不管你在哪里,不管在什么时间,都可以提供服务;三、物流、支付等麻烦事,都会处理于无形之中。

我在《大数据应用就是“猜心术”?》一文中,提到过一位百货零售公司CIO的追求。他说,他要让顾客空手而来、空手而去,中间所有过程都被被商场以产品化服务、一致性体验进行无缝处理。而在不远的将来,他的追求将变得落伍。顾客将会难以区分究竟是哪家公司为其提供服务,他所要做的,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而他生活方式中所需要的一切,将会自动自发地得到处理。

跨越时空限制为顾客提供服务,零售业面临的挑战有三:

  1. 个体全生命周期建模。我们每个的生命,将会全方位数据化,而这些数据将能够描述我们全生命周期的profile。数据将不仅能够把邓丽君的形象复原,更能描绘我们的生命历程,正如制造业已经能够通过数据仓库描绘产品的生命周期一样。所以我设想过,未来计算机将有可能取代作家,通过个体建模的抽象,生成人物与情结,从而让我的“作家梦”变得没有意义。
  2. 全球渠道整合。人类毕竟无法生活在比特的世界,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需要的价值体验,毕竟要通过物质的有形产品来得到服务。因此,跨越时空限制,就必须得让商品流通渠道变得无处不在。就像我很早以前开玩笑的,将来我想念西雅图的king carrot时,可以像网上FTP文件一样,从无形通道快速得到。
  3. 原子世界的高度仿真。我想买Livi’s牛仔裤,远在旧金山的零售店,能够让穿衣镜提供真实的试穿体验吗?我能够同时让生活在泰国的好友,评价我穿那件衣服好看不好看吗?当我试图希望斟酌一下,如果明年夏天我有点发胖,这件衣服还能否适合,系统能够帮助我感受到未来的时空体验吗?

延伸阅读

  1. 未来的购物中心什么样?
  2. 未来零售业生态
  3. 未来零售业的五大趋势
  4. 全渠道布局:零售业的未来
  5. 推动传统零售模式走向消亡的五大趋势
  6. 未来零售业会有哪些变化?

未来零售业的核心关键

earth_core

作为咨询顾问,第一次拜访陌生客户,不够专业的客户有时会提出苛刻的问题。比如说,我们这个行业很特殊,你有行业经验吗?咨询师服务各行各业,不可能在每个行业都有实际工作经验。但是咨询师具备专业能力,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在不熟悉的行业成为专家。对于挑剔的客户,我有可能会淡淡地说,你们行业也没什么特殊的,其实行业差异主要体现在一些业务特征上,抽出这些特征,世界上所有组织的本质并无差异。

所以我面试新员工时,经常会提这样一个问题:明天一早你要去拜访客户,你今天晚上才得到通知,在此之前你对这个客户和客户所在的行业闻所未闻,你明天早上如何像专家一样在客户面前侃侃而谈?面试问题当然并无标准答案,重点是考察候选人的思维能力。不过这样的问题也从侧面证明,对咨询师的重要要求之一就是必须有足够的想象力。

对于零售行业,我就是这样的外行。然而我是胆大妄为的外行。我敢于不懂装懂,以外行冒充专家。所谓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没准我还没懂,却在胡说八道中让你搞懂了。

那么,下面就是我的三大“昏昏”。

一、服务产品化

中午吃饭的时候,旁边有个卖手机的小店一直在反复不断地播放中国移动的4G广告,噪音大到其实根本听不清在说什么。店主大概认为,不停叫声那正是小贩的本能啊,不叫卖就不会有生意。

我问同事,同一款手机,假如他们从厂商进货时价格一样,何以甲店可以加价200元、乙店却只能加价100元才能卖掉?这增加的价格部分,价值从何而来?我又追问,这些卖手机的小店,它们究竟是在卖什么,它真的是在卖手机吗?

你会说,废话,手机店当然是卖手机。然而同事也是资深的咨询师,她知道我问题背后的含义。她说,对哈,其他他们和我们这些顾问一样,其实卖的是服务,服务好的可以卖200元、服务不好就只能卖100元。

正是如此。女生肯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一个售货店对你的风格比较把握,她推荐给你的服装搭配特别适合你,也不会像笨蛋售货店一样明明你穿了不好看她也硬说好看好看,那你就会对她产生信任感,她也就容易把东西卖给你。这就是顾问型销售。

传统可能认为,零售是典型的贸易企业,赚的就是差价。这让我联想到商业银行。银行的传统业务,就是赚存款和贷款的利率差。然而银行早就创造出各种产品概念,用来描述它所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银行并没有卖任何具体有形的东西给你,它所有的产品就是各种价格不同的服务。

同银行一样,电信是另一个强烈依赖IT的行业;也同银行一样,电信也是用产品概念来描述它的各种电信服务。刚才我批评的中国移动,产品数量多达1000多种(或许现在更多,请移动的朋友指正),而无论是哪种产品,无非是各种服务的套餐包,传统话音+增值服务+流量包等等的。即使中国移动现在玩命卖手机,那也不过是它的各种套餐产品的组成部分而已。

相比之下,零售业还差得太远了。无论是超市卖场、还是百货商店,通常给人的印象,仍然是在卖那些商品,而鲜少有人把商品打造成解决方案,在解决方案中提供增值服务,从服务产品中赚钱。

如果你看一些英文资料,你会发现人们的用词,从曾经的product and service,到后来的product/service,到现在常常就只说product了。就像我们所提供的咨询顾问服务,也常常进行打包销售,而不是传统的按人天数收费。

其实,昨天我讲乔布斯作苹果零售店,他只是用来卖苹果的吗?他打造产品,是从零售店本身开始的。

二、以消费体验为中心

前两天有朋友告诉我,她和家人去买电视,惊讶地发现长虹电视无论是样式、功能还是色彩,都超出旁边其他柜台上的产品,而价格还更便宜。性价比这么好,家人当然就买了长虹了。但最后一件小事把她和家人“气腾”(四川话很生气的意思)了:花了几千块买台电视,上门安装居然非要收30块的安装费!

因为我经常在长虹,我就和长虹的朋友聊起这事。朋友说,还有更邪门的呢:送别人一台电视作为礼物,事先已经付好货款,自然上门就不收钱了。但工人上门安装时,却要收取1元的支架钱。谁缺那1元钱呢?这收礼的只能像是吞了只苍蝇。

我在这里批评长虹,长虹其实也很冤枉。作为生产商,产品出厂过后长虹就够不着了,后面还有经销商和服务商,这业务链条不是通畅的呢。然后它却实实在在证明:以消费者为中心,不是用口号喊喊就可以的。

零售业如何以消费者的体验为中心?昨天我讲过,乔布斯作出了榜样。宜家的家具为什么受欢迎?因为宜家名字起得好,而宜家的店里面也确实就像你家里的布置,并且比你家里更有品味。而同样是卖沙发的,你去看看一般的家具店,售货员都是在吹嘘做工好、皮质不错、厂家品牌硬等等,也就是传统的叫卖方式。

零售业也正在努力。如果你留意,你会发现很多商店越来越不像商店了,很多店家一半以上的面积不是用来卖东西、而是用来给消费者提升体验的。只是,它们往往片面理解体验。甚至有的店宣称,甘心作电商的线下体验店。或者做个线上网站,号称提升消费者在线体验。

三、跨越时空限制

还是先讲个段子。据说,全球最著名的奢侈品,在中国都卖得超乎寻常地好,因为中国有钱人多。这些奢侈品的销售商,于是提供贴身服务,一旦有新品上市,不管你在哪里,都会把新品送到面前,挑满意的留下,不满意的还回去。至于结账买单这些琐事,那更是不在话下。

未来的零售业,要为所有消费者提供这样的贴身服务。其一,店家知道你是谁,你需要什么;其二,不管你在哪里、不管在什么时间,店家都可以提供服务;其三,物流、支付等麻烦事,都会处理于无形之中。

这方面的具体构想,我之前写过一篇《只要你想要,我随时随地卖给你》,今天暂时就不啰嗦了。

延伸阅读

  1. 未来的购物中心什么样?
  2. 未来零售业生态
  3. 未来零售业的五大趋势
  4. 全渠道布局:零售业的未来
  5. 推动传统零售模式走向消亡的五大趋势
  6. 未来零售业会有哪些变化?

 

乔布斯是怎样做零售的?

AppleStore_gallery1

乔布斯作苹果零售店之初,动机并不比别人高明的。人性上的基本动因是,出于他的勃勃野心,他试图掌控所有的流程环节,包括顾客在商店里购买苹果产品的体验。而根本来说,他无非还是想多卖东西。他觉得大部分售货员并不具备苹果产品的基本知识,也没有动力去为顾客解释产品的独特之处,所关心的无非是自己那点销售提成。因为苹果电脑比别人卖得贵很多(那时候还没有iPhone),就算比Dell、Compaq、Gateway长得好看,配置却未必比别人更高,按照传统的卖法必然卖得不好。所以他想创新取胜,把苹果的理念传递给顾客。

乔布斯心高气傲,他认为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是白痴,而他对白痴是丝毫没有耐心的,常常极尽讽刺挖苦批判打击之能事。但对于他认可的少数天才,他是能够卑躬屈膝的。为了做零售,他跑去著名的零售企业Target挖墙脚,花言巧语想把Target的副总裁Ron Johnson搞到手。(顺便提一下,就像沃尔玛创造了啤酒尿布的数据挖掘案例,Target创造了怀孕的女高中生的案例。这个案例比啤酒尿布更传奇,说是Target根据购物数据判断出该女生已身怀六甲,向她寄送孕育资料以便进一步促销,使女生的父亲大为光火:超市怎么能给一个高中生邮寄这样的东西!但他后来发现,Target是对的,女儿确实是真的怀孕了。)

乔布斯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什么事都追求极致。在苹果零售店设计上,他考虑了很多无与伦比的细节:

  • 苹果零售店只能有一个入口,而不能像很多商铺一样,一个入口通向购物中心、另一个入口通向停车场。因为一个入口让顾客一进来就能了解店铺的整体布局,能够有利于掌控顾客体验。
  • 苹果零售店不应该设置在郊区的卖场,而应该开在最繁华街区的购物中心里。乔布期对于租金昂贵毫不在意,他不愿意让顾客大老远开车去看苹果电脑,他要让闹市行人在10秒之内就能走进苹果店。
  • 苹果店一定要足够吸引人,这样就能给Windows用户设好埋伏,当他们在开车去郊区的路上经过苹果店时就会被诱惑。乔布斯认为,只要苹果有机会向顾客展示产品,苹果就赢了。
  • 乔布斯认为苹果很大牌,店面应该比GAP大。他认为零售店是品牌最强有力的实体表达,所以比GAP面积大,就能顾客灌输苹果品牌比GAP更牛X的信念。
  • 当时的苹果产品品种很少,不足以装满一个商店。但乔布斯不以为意,他认为这恰恰是以少胜多的机会,实体店能够帮助人们将苹果小众的异类形象,扭转成“简单、有趣、创新”的时尚炫酷。

尽管乔布斯“非同凡想”,董事会却不支持他做零售,尤其是在租金昂贵的繁华购物中心。教训在前:自从做了零售,Gateway就死翘翘了;经验在前:Dell做直销,也把电脑卖得风声水起。作为一个边缘化的小公司,Apple何必要去淌传统零售的浑水呢!董事会打死不批。

好个乔布斯!什么也阻挡不住他的决心。为了达到目的,他把董事会大部分成员都炒掉了,就算本来是他请进来的董事,他也毫不手软地“送神”。虽然如此,董事会仍然只能勉强批准他开设4家零售店作为试点,并且要求他,苹果零售店正式运营之前,必须在苹果园区弄个模拟商店,试验好了才准上市。

对于不懂的事,乔布斯是极其有耐心的。这个苹果零售店的样板店,他一研究就是半年多。他把这个模拟店当成了避风港,着魔般地整天拉着同事朋友头脑风暴,就算没事一个人也要在里面走走看看。他的挚友、Oracle公司的老板Larry Ellison被他气得不行,说:哥们儿,你再拉我去你那个破店,我就不尿你了哈。乔布斯不吃这套,他不仅继续拉他“逛商店”,还逼着他的Oracle帮他开发店里的收银系统,拼命压榨他减化付款流程。(又顺便提一下,乔布斯被苹果驱逐之后重返苹果,并让苹果用高昂的代价收购他那不挣钱的NeXT,也是Ellison这老哥们一手策划运作的。)

事无巨细折腾小一年,乔布斯终于觉得大功告成,苹果零售店可以正式开张了。但是他挖来的Ron Johnson有一天作了个梦,梦里发现整个设计都是错的。当时的设计还是围绕苹果产品进行布局,无非是Mac、iMac、iBook和PowerBook四大金刚,和一般的商店贩卖商品木有啥大区别。Ron梦说,苹果既然有志于成为顾客数字生活的中枢,零售店布局就应该以顾客为中心,围绕阅读、听音乐、看电影和编辑视频等顾客行为重新进行设计。

乔布斯一听Ron的新构思,立刻不再觉得他是天才,瞬间堕落成地道的白痴。他骂道:我TMD为这个破店玩命干了半年多,你丫突然告诉我要从头来过?!你TMD滚一边去,别TM和我说话!

乔布斯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他虽然脾气暴躁,但他还是很讲道理的。他很快就又承认Ron是天才,并且立刻安排按照Ron的思路重新设计布局。这一不计成本的举动,让整个零售店项目延迟了近四个月。

其实,乔布斯也经常向人标榜他自己也不是什么天才,他也经常有返工的时候,凡是不够完美的事他都会从头来过。他在店内厕所的颜色、用什么石材做地面等“琐事”上反复纠结,浪费了无数光阴、耽误了很多进度。

天才吧(Genius Bar)是另一个实例。这是Ron派出5名零售经理,参加培训后才从五星酒店山寨回来的美妙创意。他觉得,最聪明的苹果专家服务顾客,一定能提升顾客的体验。乔布斯又是脏话连篇:我靠!怎么能叫他们Genius,他们是Geek!Geek没什么交际能力,咋可能像五星酒店服务员一样伺候顾客?!但第二天,他就让律师跑去注册了Genius Bar的注册商标。后来,天才吧成为苹果店的标志性差异化竞争特色。

还有一个例子是楼梯。乔布斯为了苹果店的玻璃楼梯,曾经专门申请了两个专利,一个是透明玻璃踏板和玻璃混合钛金属的支架,一个是多层玻璃压制而成的承重玻璃平板。他甚至对所有的玻璃都不满意,自行研制高压玻璃脱泡机,以便能够制造面积巨大的琉璃,使苹果店的琉璃墙美学与技术兼而得之。(又又顺便提一下,就像后来的iPhone一样,乔帮主无比牛X的玻璃脱泡机是在中国制造的。)

苹果零售店开业之后,大换血的董事会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苹果店将零售和品牌的关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专家们并不看好乔布斯的零售店。他们说,乔布斯不再“非同凡想”了。他们预言,不出两年他们就会闭门歇业,并为这个错误付出痛苦而沉重的代价。

专家们永远是错的。如今,苹果零售店已经开张13年,每一家都是火爆空前。全球苹果店现已经超过400家,2013财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美元。虽然的确,零售店为苹果整体业绩贡献仅占15%(那也是苹果的其他业务太厉害了),但它在制造话题和提升品牌认知度等方面,为苹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参考《乔布斯传》第28章改写而成,并参考网络资料适当修正。)

延伸阅读

  1. 苹果零售店玻璃造型来历
  2. 遍布全球的苹果专卖店设计
  3. 全球苹果零售店设计典范盘点

基于磁石理论的卖场布局设计

先讲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叫做“不耐烦”。在大城市的大超市,往往生意火爆到爆,在收银台付款的客户常常心情焦虑。你或许注意到,超市多半会在收银台两侧摆放一些口香糖之类的小件商品,以便顾客在等候之余顺手牵着带走一两件。而更聪明的超市,却会在收银台两侧陈列书刊杂志或报纸,在缓解消费者焦虑心情的同时,让报刊杂志卖得更好。

第二个故事叫做“谈恋爱”。某企业生产颜色鲜亮的休闲装,它在卖场陈列时,没有选择流量更大的好位置,而是租用一个死角位置,并将其设计为情侣陈列区。由于位置比较清静,情侣们可以细心地亲密挑选和试穿,购买率大大提高。企业节约了租金,却比黄金位置获得更好的陈列效果。

第三个故事叫做“缓冲区”。如果你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顾客在进入卖场之前,往往步履匆忙,好像很着急似的,而一旦进入商店,就会放慢脚步,让眼睛适应光线和距离带来的变化。但这时,顾客其实并未真正进入商场,而是处于过渡的缓冲区内。如果商场在这个缓冲区内陈列商品,很难引起顾客注意;如果摆放广告,顾客很难看清;如果导购主动热情搭讪,也基本卖不掉东西。这就是大商场和好酒店有一个宽敞大堂的秘密——因为顾客需要过渡地带来进入商场。

这三个小故事说明,卖场的陈列布局是非常重要的。据统计,走进卖场的顾客中,90%是受商品陈列的影响而购买的。

在卖场布局设计上,磁石理论是常用的方法。该理论以吸引顾客注意力为基本假设,将吸引力细分为五个磁石点,按照等级来配置相应的商品,使商品配置能引导顾客逛完整个卖场,并增加顾客冲动性购买率。因为销售额=来客数×客单价,故提高销售额的关键是增加顾客冲动性购买率。

第一磁石位于卖场主通道的两侧,是顾客的必经之地,是最容易刺激商品销售的位置,也是商品销售的主要地方。第一磁石点应配置的商品为:

1. 主力商品。第一磁石点当然是以主力商品为主。不过,同业大多也有这些商品,消费者很容易比较,因此如何创造价格优势,对超市的经营非常重要。

2. 消费量大,购买频率高、采购力强的商品。如牛奶、面包、蔬菜、肉类等。消费量大、购买频率高的商品是大多数消费者随时都要使用的,也是时常购买的。

1

第二磁石穿插在第一磁石点中间,一段一段引导顾客往前走,负有诱导消费者走入卖场最里面。因此应突出陈列,布置重视“演出效果”的商品,通常配置:

1.最新的商品:消费者总是不断追求新奇,十年间不变的商品,就算品质再好、价格再便宜,也很难贩卖。将新商品配置于第二磁石的位置,必会驱使消费者走入卖场的最里头。

2.具季节感的商品:具季节感的商品,必定是最富变化的,可借节气的变化做布置,也可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3.明亮、华丽的商品:明亮、华丽的商品,通常也是流行、时髦的商品。由于第二磁石的位置都较暗,故需配置较华丽的商品,并采用灯光补强。如果一般灯光是800lux,则第二磁石的灯光应达到1000lux以上。

2

第三磁石是中央货架的端架位置,通常是顾客接触频率较高的地方。端架通常面对着出口,也就是消费者即将离开的位置,因此第三磁石商品要刺激消费者、留住消费者,常可配置:

1.特价商品,或厂家促销商品。

2.店家自有品牌商品,或高利润商品。

3.大众化妆品、季节商品等。

3

第四磁石指在陈列线的中间,是要让消费者在长长的陈列线中间引起注意的位置。第四磁石的配置,不能以商品群来规划,而必须以单品来规划。可用下述方法,对消费者表达强烈愿望:

1.运用补助陈列器材以吸引消费者,如突出陈列。

2.想贩卖的商品,要有明显的说明。

3.特意的、大量的单品陈列。

4

第五磁石位于收银处前的中间卖场。这个位置通常是根据各种节日组织大型展销、特卖活动而安排的非固定卖场。因此多采用单独一处、多品种大量陈列方式,造成一定程度的顾客集中,从而烘托门店气氛。同时,展销主题也应不断变化,给消费者带来新鲜感,从而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

下图为基于磁石理论设计的超市布局示例。

5

本文根据网络资料编写而成。(主要是PPT资料,所以未便分享。)

需要说明的是,磁石理论基于商品贩卖逻辑,而非消费者体验逻辑,所以在今天看来,它未必是好的思路。明天再给你讲讲,怎样才算顶尖高手的高水准零售设计。

另外,可能有的朋友觉得,我最近几天都没在讲大数据,是否与自己的定位相悖。我是这样想的:大数据并非无中生有的空穴来风,不懂行业、不懂业务,大数据便没有用武之地。研究零售行业,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数据创新驱动业务发展,从而找到零售的更佳发展路径。

零售店室内布局五问

beerdiaper_katherine

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超市巨头沃尔玛,采用Teradata数据仓库对销售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啤酒销量与尿布销售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据猜想,大约是新爸爸在新妈妈的指使下,前往超市给宝宝买尿布的时候,往往顺便给自己买点啤酒喝喝。于是沃尔玛因势利导,干脆在货物摆放时,将啤酒与尿布摆在了一起。

如果你真的去沃尔玛实地考察一番,我敢打赌,啤酒和尿布并没有放在一起。于是我产生一个疑问:究竟是沃尔玛骗了我们,还是零售店的室内布局设计,并不是讲故事那么简单,而是大有学问呢?

昨天和朋友闲逛,顺便去万达广场溜达了一圈。当时我就对她说,感觉万达的室内布局,与其他百货商场大有不同。多数情况下,万达的结构显得比常见的卖场要不规则一些。而其物理结构,跟国外的很多mall有些相像,但似乎又没有国外的感觉那么有味道。于是我又有疑问:究竟是万达东施效颦学得不像,还是万达在学习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呢?

在网搜了下零售店、超市卖场的布局设计,发现里面有很多学问。因此今天的文章只敢提些疑问,而不敢班门弄斧装作自己懂点什么。以下是我想到的一些问题,希望有朋友帮我解答:

  1. 传统上,百货商店、超市卖场的自动扶梯,是故意与人为敌的,目的是让你绕一圈,以便增加更多销售机会。但是如果你留意,最近装修的百货商店和超市的自动扶梯,似乎不再故意捣乱,而是可以更方便地一层层径直上下。这究竟是他们更加懂得顾客的体验更重要呢,还是他们不懂得增加顾客在店内的逗留时间呢?
  2. 我常常注意到,很多店里把最新产品放在最显著的位置。比如长虹前天发布了超酷的CHiQ曲面电视,能够与Pad和手机同步,我猜很快长虹专卖店就会在显著位置宣传CHiQ。但是数据表明,最受顾客关注的商品,未必是卖得最好的商品。那么,商场应该把畅销商品放在最好的位置,以便增加销售,还是应该把畅销商品放在更不方便的位置,以便增加顾客的行走距离,在过程中同时促销不那么畅销的商品呢?
  3. 不知道你可曾留意,麦当劳、肯德基这些快餐店,室内灯光是雪白透亮的、而座椅靠背是笔直笔直的,据说这些都是故意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顾客不要在店里逗留太久。作为快餐店,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发现没有,取得骄人业绩的苹果零售店,灯光也是雪白透亮的、并且店内不设置座位,尽管通过天才吧(Genius Bar)吸引顾客,可是那些穿T裇的Genius本身却并不卖东西。这里面的学问又在哪里呢?

延伸最后一个问题。苹果零售店的陈设,总是让人深受吸引、叫人留连忘返:

AppleStore_gallery1
AppleStore_gallery
apple-store-660x330
AppleStore-glass-lane

而微软究竟是产品不好,还是不懂零售,只会山寨苹果零售店,又学得不像呢?

Microsoft_Store_Front microsoftstore2microsoftstore

甚至,就连零售巨头百思买,也要模仿苹果零售店布局招揽顾客,以期帮助公司获得竞争优势。然而它却认识到,这是一件很费钱的事情,只能当作投资、而不能视为成本。难道零售业的秘诀也已被苹果掌握,就连百思买也只有坐以待毙吗?

延伸阅读

  1. 零售店布局两步曲
  2. 百思买模仿苹果零售店布局招揽顾客